|首 页|最新公告|名玉鉴赏|现货现卖|玉的传说|经验心得|玩家风采|泰利论坛|
     
  最新公告  
     
  陶瓷艺术  
     
  籽料原石  
 
 
  配饰把件  
 
 
  绘画艺术  
 
 
  书法艺术  
 
 
  音乐艺术  
 
 
  文玩杂嚣  
 
 
  常见问题  
 
 
  返回首页  
     

陶宝店

拍拍网上商店

泰山的信誉 互利的宗旨

  •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
  •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鉴定
  • 瓷器鉴定的五大要领
  • 看瓷器光泽 断真伪年代
  • 近年来瓷器市场的成交行情分析
  • 瓷器收藏投资两相宜
  • 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
  • 鉴瓷大师耿宝昌的传奇人生
  • 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年代的科学性
  • 古陶器的仿制手段与几种鉴定方法
  • 脱玻化技术是怎么来检测的原理
  • 釉面显微观察法在越窑古瓷鉴定上的应用
  • 20070731

    釉面显微观察法在越窑古瓷鉴定上的应用

    古陶瓷鉴定以传统的眼学法为最基本的鉴定手段,始终在文博、古玩、拍卖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肯定地说,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不管是明天或是更远的将来,眼学法仍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且无可替代。前辈们凭肉眼、凭经验来为器物断代以及判定器物的真伪,是卓有成效的,通过他们的努力,一个坚实的技术平台已经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在实物见证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上,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又继续为弘扬中华瓷文化充当领头羊,实是功不可没。也实在是由于“china”的深度和广度难以限量,新的问题带来了对传统眼学法新的挑战,因此,希望采用高科技手段鉴定的呼声日趋强烈。那么,高科技鉴定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呢?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眼学法,才能客观地看显微观察法。

    高科技鉴定是把双刃的剑

    我们已经看到的高科技鉴定法有以下几种:

    (1)碳-14年代检测法:利用高科技设备检测物体中的碳残留量,以此推断年代,其中有常规碳-14和加速器质谱碳-14两种,常规碳-14检测一次要花近20个小时,且数据误差大,加速器质谱碳-14的设备要求更高,更难以普及。由于碳的半衰期为5730年,平均每百年的变化极其微弱,所以检测精准度差,所得出的结果也就始终存在很大的争议。

    (2)热释光鉴定法:对物体的晶体在加热过程中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强弱来 断代,实施这项工作有三个方面不容忽视:(一)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准和道德水准要求极高,人为的因素,会直接导致不真实的结果;(二)所测对象物若受到过辐射的影响(比如说经日晒或x光的照射),所得出的数据可误差成百上千年;(三)为测试必需在器物上打一个3毫米大小的椎形孔,这样就会使物主望而生畏,难以接受。尽管如此,在特定的条件下,热释光检测,毕竟有其独到之处,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传统眼学的不足之处,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

    (3)成份分析法:利用各种粒子激发物体,使其发出x射线,借以测定各种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所得数据再同标准样本对照比较,这样一来,首先要有标准件,要把各窑口,各朝代的器物统统先轰击一次,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才可具操作性;其次,做过轰击检测的物件,表面无损,但其内部已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不能再做诸如热释光之类的检测了,这是需要三思而后行的。但是,成份分析法对于有针对性的检测,特别在判断窑口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准确性。

    (4)脱玻化鉴定法:利用波谱学原理,无损检测陶瓷釉质的脱玻化程度,再附上系数的计算,以此推测相应的年代。故宫博物院目前采用此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大范围地推广。

    分析以上几种方法,不难看出,任何一种方法要能适应日渐发展的社会需求,还有很多路要走。撇开检测成本不说,特定用户要的是一个精准度。从澳籍华裔宁先生的一件有争议的青花器为例,先在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做热释光检测,后在硅酸盐研究所做了胎常量元素的测定,又在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实验室作了成分分析检测,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路专家的观点不一,这很正常,但是关键问题在于,谁也不能说服谁,结局也就是没结果。另外,从推广上来讲,一般用户面对动辄数千元的检测费,又难以接受,谈何推广。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为此,请试看釉面显微观察法。

    釉面显微观察法

    懂瓷的人都知道,古瓷的精髓就在釉面上。瓷胎的优劣,极少主宰器物的知名度,如五大名窑之一汝瓷的胎,就被公认为不好,至少其瓷化度不高。但是,瓷釉的好坏对器物的身价是密切相关的,如宋代各大名窑均以釉面精美而取胜。大凡高仿古器,很多工艺可以做到乱真,而釉面要仿到古瓷那样温润如玉,可就要望洋兴叹了。历来各路高手一直在研究古瓷釉面的奥秘,做了大量的努力,却始终不得要领。甚至有为利益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消除新器釉面的“贼光”上,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以药滑、浆沱、茶煮、打磨、土埋、酸咬等手法作伪,在日本还有一种叫“加速氧化法”,让釉面不显“贼光”,在此都不足一论。然而,对有些专业人士的观点想作一些质疑。质疑之一是釉料内添加百分之四的锌,达到消光的目的。事实上,央视2004年9月5日播出的节目中,已排除了这种假设,那件假汝器无锌,而真汝器倒有千分之四的锌。就是说对釉面光泽的影响不在于有锌或无锌。即便是加了锌的釉面,其昏暗的光泽和古瓷柔和的光泽是 两种性质,两种概念。质疑之二是釉下气泡对光线的反作用。谓之气泡对光线的折射形成釉面的柔和。质疑之三是釉面透光性的强弱决定釉面的光泽柔和与否。针对后两点,将在下文中论述。

    釉下气泡或许对光线的反射有一定的关系,密集的气泡比起稀疏气泡乃至无气泡的场合,透明度减弱,光线的通透率自然差,但是,这种通透率的减弱对光线的反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倘若对本身柔和与否的釉面有什么影响的话,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笔者仔细地观察了各朝代的呈“玻璃相”釉面的实物,发现从唐宋经元、明、清直到现代,釉下气泡一代比一代密集,而釉面所表现的柔和度却是一代不如一代。尤其以现代瓷与唐、宋越窑青瓷相比,现代瓷密集的气泡犹如“聚沫”,理应透光相对差,而唐宋越窑青瓷的“寥如星辰”,透光性应当好,其结果恰恰与笔者的质疑吻合。那么,再来推敲“釉面透光性的强弱决定釉面光泽的柔和与否”之立论,读者可以比对着思考一下,再看看笔 者提供的显微照片,答案应该是很明确的。

    为何要用唐宋越窑青瓷来作对比样本呢?一,是因为唐宋越窑青瓷具有典型性(大致划分为中晚唐至北宋初,为一个越窑段)。唐宋越窑青瓷是中华瓷史上划时代的产物,从东汉到唐宋,作为青瓷的鼻祖,越窑完成了由粗瓷到精瓷的蜕变,把在“南青北白”格局中领军“南青”的地位,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产品很大一部分作“贡瓷”贡奉给当时的中原强国。唐宋越窑的制瓷技艺,影响了整个中国,并延伸到海外。当时的北方名窑耀州窑也深受影响,宋《老学庵笔记》中有“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然粗朴不佳”。技艺流传海外的可见《徐竞奉使高丽图经》中有“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古文献中“秘色瓷”、“类冰似玉”、“夺得千峰翠色来”等等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响,无一不是对越窑器的赞叹。越窑器的精美,已远远超乎常人的想象。二,是因为越窑器的釉面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迄今为止,还未见有谁解读过有关古瓷釉面上留下的时代烙印,更未见有谁来剖析温润柔和的古瓷釉面同该种烙印的因果关系。三,是因为唐宋越窑是历代各窑的轴心窑,对其了解得越深入,就越容易解读整部中华瓷史。往上可以追溯古瓷文化的源头,往下可以对辽、金、南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烧造特征更好地把握。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越窑对其他窑口的影响。四,是因为自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灭国以后,越窑便也很快消亡, 而此后的历代,只重视对官、哥、汝、钧、定的追崇,越窑没受到应有的重视。

    前面讲到的有关气泡的内容,虽然气泡不会使釉面温润柔和,但作为一个重要特征,要记住,贮存好备用。那么,究竟是什么会对釉面的光泽变化起作用呢?答案是一个新名词——釉面皱皮纹。

    结合传统眼学法积累的经验和文献资料,再经过自己对实物的比较观察,可以认为,釉面皱皮纹的出现,大致可定中唐至宋为一个皱皮纹特征极致阶段,以后各代为一个皱皮纹特征递减阶段。五代时期的表现为最佳。呈“玻璃相”的釉面表现为最突出。肉眼观察时,釉面似有一层极薄的蜡状物,泛出如同古玉般的光泽,手抚有一种特别的糯滑感,是其他品种的古瓷所没有的。在特种显微镜下才显现出各种形态各异,但又是风格一致的美丽花纹。用高像素的数码相机或CCD采像。这种皱皮纹的形态无固定,有如行云流水,又如几何图案。没有合适的显微镜是不能看到这些精妙绝伦的纹样的。显微镜下对实物的欣赏比看照片更加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用显微镜同时还能看到具有不同时代不同特征的釉下气泡。这种显微釉面观察法在眼学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比起高科技鉴定法,少了些神秘,比起传统眼学法,则又多了一份具有说服力的真凭实据。相对的低成本,加上容易推广之两点,应该有其立足之地。那么,釉面皱皮纹对釉面的温润柔和究竟有什么意义?这里,就得借用光学的原理来说明了。当光源发射时,一种现象为直线传播,另一种现象为遇阻反射。在光反射的情况下,又分为全反射(或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对镜面反射不难理解,那种反射一定是刺眼的。漫反射是对光线的吸收或是对光线无规律的反射,漫反射的条件是阻 光物表面是不平整的。釉面皱皮纹就是一个不平整的表面,就是一个形成光线漫反射的条件。古瓷之所以能有温润如玉的光泽,很大程度上正是一种漫反射的现象。而不是别的。唐宋越窑器釉面留下的时代烙印,就是釉面皱皮纹,就是产生光线漫反射的条件, 就是同釉面柔和光泽有着因果关系的。

    回头再看“透光性的强弱决定釉面的光泽柔和与否”之论,就明白那是站不住脚的。举例一,一面抛光的不锈钢片,透光性为零,但其光泽一定是贼亮的,不会是柔和的。说明器物的光泽柔和与光的通透率不是因果关系。举例二,一块单面布纹玻璃,其光面对光的反射一定是刺眼的,而其布纹面对光的反射一定是柔和的,尽管玻璃比不锈钢的透光率要高得多。但有布纹的凹凸不平,对光线形成了漫反射。说明同样的一种材料,能否形成漫反射是取决于表面状况(或者光滑,或者凹凸不平),进一步说明光泽柔和与光的漫反射是一种因果关系。举例三,一块手工打磨的古玉,在显微镜下可见表面不平,所以会有柔和的光泽,一旦用机器高速抛光后,便会贼光四射了。同样一种材料能对光线产生不同的结果,说明形成漫反射的条件不在于何种材料,而在于其表面平整度的状况。明白了这些个道理,对用眼学法鉴定的工作会大有辅助。此外,各个时代不同特征的釉下气泡的显微观察,也是对眼学法的一种辅助。利用显微镜得到的客观公正的结果,可以解决一些无端的争议。

    需要注意的是,烧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釉面皱皮纹是不同于任何做假的毛糙表面的。显微镜下,自然形成的表面是有光泽的,无伤痕的。做假形成的表面是无光泽的,伤痕累累的。真正的釉面皱皮纹对光的吸收损失小,未等光的透入便反射出来,形成其柔和的光泽。做假的毛糙面对光的吸收损失大,也就无光泽而言了。如何区别,显微镜下一目了然。显微镜的威力非同小可,在釉面的一切做假,都过不了显微镜这一关。

    实际上,就像人类的指纹不会相同那样,每件器物的釉面皱皮纹也不尽相同。也像物种的进化会改变自身的一些特征那样,古今瓷器烧造的进化演变同样显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釉面皱皮纹也好,釉下气泡的状态也好,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只要具备辨别能力,掌握其中规律,不同的特征是可以捕捉到并加以利用的。

    把一个新方法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进而使之完善。在假物泛滥的年代,提倡使用显微镜,不是太难的事。以工具而言,普通的低倍放大镜已经难以胜任了。以前的年代由于条件所限,不足怪。而现在,利用现代工具的釉面显微观察法是具有实在的可操作性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不会是一把两刃的剑。可作为眼学法的配套,使眼学法更具生命力。笔者艰苦探索的成果,希望能对弘扬中华瓷文化有所贡献。笔者无意排斥高科技鉴定法,相反,笔者希望高科技鉴定法能在特定的条件下,配 合眼学法发挥其优势。共同追求更高境界的客观与真实。

    相关提示:

    a 越窑是以上林湖地域为中心的一个极大的窑系,同类型制品的窑口,仅在银锭湖、杜湖、白洋湖以及上岙湖就有发现,所以不能孤立看某一窑的品种是标准件,要从实际出发。

    b 据有关窑址发掘显示,以制品类型分,唐宋归一个越窑段,以制品质量分,呈一抛物线形的由初唐到中晚唐的上升,五代为顶峰,再由五代的顶峰下滑到北宋初吴越国灭国,此后到南宋越窑彻底消亡阶段,零星的烧制,已不具代表性。因有关权威的资料及实物少,所以,暂不细分为妥,等工作做细了再分也不迟。

    c 钧窑的“菟丝纹”也是釉面皱皮纹的一种表现形式。提供笔者的原创照片请参考(菟丝纹也有称蚯蚓走泥纹,与兔豪纹不是一个概念。由于各种出版物对蚯蚓走泥纹的描述不同,为避免混乱,就选用了菟丝纹的叫法)。

    d 釉面皱皮纹的形成,是釉料配方和烧造气氛微妙变化的结果。是古代窑工的秘技,唐宋以后这种技术便呈逐步下滑态,隐喻了烧制的难度,所以更非急功近利的现代人能仿。“三年能成一个秀才,但十年成不了一个把桩师傅”这句行话,就是很好的解释。

    e 秘色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广义绿色瓷的代表。南宋《鸡肋篇》中有“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描述的器物与陕西扶凤县法门寺出土的器物(唐咸通年间)完全是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两个概念,所以只能从广义上理解。

    f 古越窑器的气泡稀疏,大而清亮,现代品的气泡小而密集。气泡的形成原因复杂。请参考其他文献。

  •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
  •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鉴定
  • 瓷器鉴定的五大要领
  • 看瓷器光泽 断真伪年代
  • 近年来瓷器市场的成交行情分析
  • 瓷器收藏投资两相宜
  • 元明清瓷器鉴定的要领
  • 鉴瓷大师耿宝昌的传奇人生
  • 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年代的科学性
  • 古陶器的仿制手段与几种鉴定方法
  • 脱玻化技术是怎么来检测的原理
  • 釉面显微观察法在越窑古瓷鉴定上的应用
  • |首 页|联系方式|泰利论坛|返回顶部||
    Copyright All right 2004 www.tely.cn Corporation
    皖西北古玩城 人民东路万家福北 手机138558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