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和田玉早有声名。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汉代的玉门关传说即因该地为和田玉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处而得名。
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与西王母会于昆仑,两人难舍难分,后周穆王"载玉万只而归",可见和田玉早有声名。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汉代的玉门关传说即因该地为和田玉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处而得名。奴隶主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同葬。用玉之多已十分惊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个时候玉石之路更向西延伸到了中亚地区。据前苏联乌兹别克史记载,在公元前两千年时,就已经有新疆碧玉在那里出现,可能就是从新疆北麓远运而去。大约四千年前的这条西去玉石之路,早与以后的丝绸之路一千六百年左右,是中国通往中亚的一条很古老的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郭宝钧《古玉新诠》)是当时礼学与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概括。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历史学家考证,和田玉向中原输出的时间大约有5000-6000年之久,早在丝绸之路开辟前,我国就存在一条从中国中原到欧洲地中海的"玉石之路",这一条玉石之路堪称我国和世界上最早一条沟通中西政治、文化和商贸的运输线。 和田玉(主要是仔玉)主要产于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这两条河史称白玉河和墨玉河。每当夏洪爆发,将昆仑山上的玉苗冲刷下来,经过反复磨滚、撞击,杂质尽去,只剩下圆润光华如凝脂般的宝玉。居住在和田的维吾尔老乡自古就有上山采玉、下河捞玉的生活传统。河里捞的玉称"仔玉",质量上乘,但产量低;矿采的玉叫山料,史书称之为"攻山采玉",产量较高,只是质量参差不齐。 古代把未琢之玉称之为"璞",璞玉的外皮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等几类。现在的和田奇石中,最珍贵的就属此类。和田军分区的奇石收藏者唐传林说,和田玉质地温润、半透明,各种俏色组成的图案,极具韵味,观赏性强。和田玉本身就很名贵,玉上若有图案,那就更难能可贵了。 和田美玉甲天下,买玉的去处除了市区大大小小的玉器店外,就是和田玉石巴扎了。 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市场"的意思,如今的和田玉石巴扎早已远近闻名,其含义也远远超出了"玉石市场"的称谓,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皆汇聚于此。 和田人售玉自古有之,据史学家考证,《管子》一书中的"禺氏之玉",就是以售玉部落命名的玉石,"禺氏"就是"月氏"的音译。不过,在历史上民间公开进行和田玉交易是很少有的,如清代就严禁民间交易,和田玉实行官办。如今和田玉市场火爆,普通老百姓只要来到和田,就可以实现拥有和田玉的愿望。 "昆山美玉"自古闻名于世,生活在昆仑山下、白玉河畔的和田各族人民,世代都有"上山采玉、下河捞玉"的习惯。古代和田人传统的采玉方法是拣玉和捞玉,夏季昆仑山上的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的玉石碎块,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前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显露,所以秋季成为人们拣玉和捞玉的最好季节。传统采玉方法在我国古代文献多有记载。 如今,和田老乡们又创造了新的采玉方法--挖玉。出和田市,入洛浦县境内,从桥上看去,河滩上远近撒着些挖玉人的身影,重复着千年和田采玉情景…… |